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学》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0768
CT与DR平片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陆春花 赵文荣 陈云燕 唐翠松 周如康
第1页

    参见附件(1929KB,3页)。

     [摘要] 目的:探讨CT与数字X线摄影(DR)平片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CT与DR平片检查的23个髋臼骨折者的影像资料,部分病例行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结果:CT对简单和复杂型髋臼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100%;DR平片对简单型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80%,2例漏诊,对复杂型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53.8%,6例仅诊断为简单型骨折。8处关节腔内碎骨片CT均能显示,而DR仅显示3处。结论:CT对复杂性髋臼骨折的分型和关节内碎骨片的发现率远高于DR,因此CT是诊断髋臼骨折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 髋臼骨折;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数字X线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 R683.3; R8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1)01-0076-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1.01.025

    [收稿日期] 2010-08-02 [修回日期] 2010-10-10

    [作者简介] 陆春花(1972-),女,上海人,主管技师。E-mail: 843849432@qq.com

    髋关节属多轴杵臼关节,所承受的力是人体体重的2~3倍[1]。髋臼是组成髋关节的球窝,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损伤,处理不当常致严重的后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残疾。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检查因髋臼解剖的复杂性、组织间结构重叠、患者难以配合标准检查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常难以全面、准确显示髋臼骨折的全貌,对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有一定的局限性。CT扫描无须来回搬动病人,无组织结构的重叠,并可多平面重建,为临床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影像资料。作者对我院21例经CT与DR平片检查的23个髋臼骨折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PACS系统中搜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诊断为髋臼骨折患者21例,其中单侧受伤19例(右侧11例,左侧8例),双侧2例,共计23个髋臼。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13~95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均为外伤所致,致伤原因车祸4例,高处坠落伤3例,跌伤14例,就诊时间为伤后1 h~5 d。

    1.2 检查方法

    21例患者采用Kodak公司DR 7500摄片检查(除5例摄骨盆正位片外,其余16例均摄单侧髋关节正位),后使用GE light speed 4层螺旋CT机平扫,病人取仰卧位,行双髋轴位扫描,自髋臼顶部髂骨翼至坐骨结节水平扫描,层厚5~10 mm,层距5~10 mm,螺距为1~1.5,对疑有髋臼骨折者追加1.25~2.5 mm螺旋扫描,螺距为1.5,所得原始扫描数据经输入工作站进行骨组织的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多角度、多方位并结合轴位认真观察髋臼骨折的情况和关节腔内游离碎骨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分别观察骨组织、软组织及盆腔脏器的受损情况。

    2 结 果

    23个髋臼骨折的分型(图1、2),伴发骨折、脱位、关节内碎骨片(图3)及关节囊内肿胀情况的CT与DR显示见表1。

    图1 DR平片示右侧髋顶一条线形骨折线,误诊为简单骨折

    图2 同一患者CT清晰显示累及髋臼前壁、后壁及后柱的复杂骨折

    图3 MPR冠状位(A)和轴位(B)清晰显示关节腔内小碎骨片及后壁骨折

    表1 CT与DR对髋臼骨折和伴发征象的比较例

    注: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3 讨 论

    髋臼是组成髋关节的重要结构,是由前柱(髂骨耻骨柱)与后柱(髂骨坐骨柱)所构成的倒“Y”形凹陷,分为4个壁2个柱:前壁为耻骨体,后壁是坐骨体,顶壁为髂骨体,内侧壁由髂、耻、坐骨体的盆壁部分构成,又称方形区或四边体;前柱始于耻骨支,经方形区前方延伸达髂前上棘或髂嵴,后柱始于坐骨大切迹经髋臼上方负重区和髋臼面后方向下达坐骨结节。较大的暴力尤其是坠落伤、严重的车祸而易致髋臼骨折。由于该部位血供较差,骨折处理不及时或不适当都会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合理使用影像学检查,迅速而准确地判定损伤的类型和程度,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成为影像科和骨外科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

    3.1 CT较DR在髋臼骨折检查中的优势地位

    由于髋臼及其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复杂,传统X线平片需摄骨盆前后位、髂骨斜位(骨盆向患侧倾斜45°)及闭孔斜位(骨盆向健侧倾斜45°)3个角度投照位置(本组全部病例只行常规髋关节或骨盆前后位片)[3];但因髋臼结构复杂,骨骼及软组织重叠较多,肠道气体干扰,损伤后的骨盆解剖发生变化,加之患者受伤较重和合并复合伤,多因受伤部位剧烈疼痛不能配合多体位检查等诸多因素制约,影响髋臼全貌的显示,常难以对臼窝的骨折线和移位及关节腔内碎骨片作出精确的诊断。CT检查并结合多平面重建,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4]。据文献报道,X线平片斜位片检查的可能性很小,检查难度大,诊断困难[5]。本资料中23个髋臼骨折DR平片明确诊断简单骨折8例,漏诊2例,复杂骨折7例诊断准确,6例仅能发现1处骨折,造成误诊,对关节腔内的碎骨片只发现3处。而CT只需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接受检查,横断面扫描避免了组织的重叠和肠道气体的干扰,对骨结构和软组织具有高度分辨率,所以髋臼骨折的显示充分而全面,对髋臼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对关节腔的碎骨片也能清晰显示,8处关节腔内碎骨片CT均能显示。

    3.2 CT与DR在髋臼骨折分类中的应用比较

    髋臼骨折是一种累及关节面的复合损伤,髋臼骨折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很多,根据Letournel分类法将髋臼骨折分为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两大类[6]。简单骨折包括前壁骨折、前柱骨折、后壁骨折和后柱骨折;复杂骨折指包含上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骨折[7-8]。我们沿用上述的分类法,根据骨折线的多少和走行来分类,本组资料显示CT对复杂性骨折分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DR,当然造成DR误诊的原因可能与只摄前后位片而未摄双斜位片有关。我们认为此分型简便、实用,有利于影像医师的诊断和骨科医师掌握。另外髋臼骨折往往还并发其他部位的骨折和髋关节的脱位及关节囊的肿胀,CT和DR平片在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本组资料表明,对髋臼骨折的判定CT较DR平片有如下优势:(1) 显示骨折解剖位置准确,对复杂性骨折分型更为准确;(2) 对骨折线的走向和数量、关节腔内碎骨片多寡及移位情况显示清楚,判断准确;(3) 能清楚显示软组织损伤情况。因此,在髋臼骨折的分型、碎骨片的显示及随访中,CT较DR平片对临床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但DR平片检查仍然是影像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作为常规的外伤筛选检查方法,而CT可作为重要的补充,尤其是临床高度怀疑而DR平片阴性者,必须行CT检查,这样就可为临床提供较全面详实的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1]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5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29KB,3页)